阅读历史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本营(2 / 3)

加入书签

,水资源丰沛,是克洛维重要的传统农业区之一,主要负责为王国提供优质的谷物,是重要的“面包篮子”。BiquPai.

这就不得不提及克洛维王国对自身区域的界定和划分了:中央行省自不必说,是王国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生产力核心,而以它为核心将王国分成四个部分的话,大概可以归类为西部提供粮食,东部提供牲畜和肉类,北方承担矿产,渔业,造船业,远洋贸易等等海洋产业,南方发展林业和种植园经济,尤其以葡萄,棉花,制糖为主。

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由于南方被征服的时间最晚,所以承担的税赋也就最多,一旦开始征兵的话也基本从他们开始;因为在西部和北部征兵会影响到粮食供给和重要的远洋贸易,相较之下的南方则属于“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的。

也因此当路德维希开始在红月河谷行省建立大本营,组织征兵之后,立刻就发现这里的兵源异常充沛…克洛维多年战争,最靠近战争前线的西部反而没受到太多波及,接受过预备役训练却没有被征召入伍的年轻人大把大把。

至于乡间的劳动力减少,如何确保粮产量的问题,路德维希的解决方法简单粗暴:优化存储和运输。

按照他的调查和派人走访后所获得的情况来看,虽然西部行省为王国提供了大量的谷物,但这里也许是因为受到来自中央行省的影响不深,本地贵族也算不上特别强势,土地一小块一小块分散在大量富农手中,他们缴纳粮食的时候往往都需要自己负责运输和存储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困难不说,损耗还相当严重。

再加上当地乡镇的重要职位都被贵族把控,谎报数字和“故意损耗”几乎是常态,这就导致粮食存储和运输途中的“折损率”高得离谱,几乎是达到了一半对一半的程度。

于是路德维希直接以执政的名义,向红月河谷行省下各个乡镇派遣“特使”,名为督查,实则是直接从当地镇议会手中夺权,抢走粮仓钥匙;并且出动刚刚被征召来的本地新兵组成全新的征粮队,由他们负责粮食运输工作。

与此同时,路德维希还提升了谷物的征收价格,动员马车和船舶,沿河道修建了大量的小型码头为运粮提供便利。

此外他还听说了北方不少行省都开始出现能在内河使用的“蒸汽小艇”,吃水不深运力强大,非常适合输送大宗货物,于是还特地写信寄给克洛维城的索菲娅,央求亲爱的妹妹想办法采购一批。

此外为了减少后勤压力,围绕着大本营为核心,路德维希还动员士兵们修建了小型军工厂和谷物加工工厂,还有制衣厂,制鞋厂,甚至兴修了好几个冶炼炉,按计划规模完全可以满足西部四个行省的冶金需求,降低金属制品在当地的价格。

至于工匠的来源,土地征用以及各种工厂所需的基础设施…这些完全不用担心,全部都是直接征用了原先奥斯特利亚王室在当地的公产,就连路德维希本人所在的“大本营”,原先就是王室在这里修建的豪华行宫。

而在大兴土木的同时,拉拢军官团体的计划他同样没有落下…王室已经灰飞烟灭,旧陆军部也已经灰飞烟灭,全新的陆军部掌控力还不足以将所有常备军团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立驻扎的据点和要塞的大军团,他们几乎都暂时沦为了军团总司令的“个人财产”。

有过之前在克洛维城拉拢兵变军团总司令的经验,路德维希对这些高级军官已经完全没有信任可言,或者说这些人其实都可以算是自己的“潜在竞争者”…眼下是战争时期,一个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如果再能像当初安森那样,赢得国民议会的好感,其实是有机会挑战自己权威的。

因此这次他就换了个风格,从当初真诚的“平等合作”转为放低姿态的示弱拉拢,表示身为执政的自己并不打算长期待在西线边境,护国军只是为了应付国民议会的要求,军事方面还是更仰赖“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总司令们”。

优秀的谎言往往具备一个特殊的要素,那就是它并非完全在撒谎:路德维希确实急于返回克洛维城,自己当初毕竟是离开了陆军部才组建了总理执政厅,过长时间离开执政厅确实有可能导致大后方被别人趁虚而入。

至于兴建大本营的原因,那当然也是为了减小边境前线的后勤压力…这其实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过去那种几千人,万把人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事情越来越少,进攻和防守双方都必须在边境投入大量军队,后勤压力骤然增加。

如果战争能够在三个月到半年之内结束,那么其实情况还好,但去年的情况足以证明,像帝国和克洛维这种体量和规模的强国,是没办法在短短一两年内决出胜负的,持久战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一个稳固,强大的大本营,就是必须的了。”

说话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